舉例一,你買了一張聯發科(假設當時股價是600),才一個月就賺了3萬塊,相當於一個月的薪水,這樣好像多領了一個月薪水。可是你如果買了一張鴻海(假設當時股價是78),一個月才賺了3900元,感覺買聯發科比較好賺?
舉例二,把撲一個月的股票賺了5萬塊耶,但是嘿咪一個月才賺了1萬塊,把撲的投資功力比較強?
---------我是分隔線---------
例子一,聯發科股價600,換算成市價一張股票60萬,賺了3萬,因此報酬率是5%。
鴻海呢?3900 / 78000 = 0.05,一樣也是5%的報酬率。
換句話說,兩者的報酬率都是一樣的,並不是聯發科比較好賺。那為什麼買聯發科可以賺3萬,比鴻海的3900元還多呢?
原因在於本金,一張聯發科股票要價60萬,一張鴻海要價7萬8,你如入的錢愈多,同樣的報酬率底下,當然得到的錢也愈多。如果你把投入聯發科的60萬,通通去買鴻海,可以買到7.69張的鴻海,7.69 x 3900 = 29,991,直接+9元變3萬,那是不是跟買聯發科賺的錢一樣多了呢。
例子二,把撲賺了5萬塊,但是他投入的本金是1千萬,5 / 1000 = 0.005,換算成投資報酬率把撲才只有0.5%。
反觀嘿咪他的本金是10萬,但他卻賺了1萬,1 / 10 = 0.1,換算成投資報酬率嘿咪是10%。如此一來誰比較厲害就相當明瞭了。嘿咪只是輸在比較窮而已(咦?)
---------我是分隔線---------
會突然有感而發,是因為有時候聽到某些新手總以為要買就要買台積電,隨便一個價差就可以打趴金融股或者一些低價股,卻不想想一張台積電到底要多少錢,而低價股要多少錢?如入的本金不一樣,賺到的金額當然不一樣。舉例來說,台積電從380漲到440,總共賺了60元的價差,超強的!而聯合再生從8元漲到15元,才漲了7元,超弱的!
真的是台積電超強,聯合再生超弱嗎?
換算成報酬率:
台積電60 / 380 = 15.79%
聯合再生 7 / 8 = 87.5%
看仔細,聯合再生的報酬率是快要翻倍,台積電的報酬率連20%都沒有,連五分之一的報酬率都沒有,你要不要再重新改口說誰比較強,誰比較弱?
再來,常常有人喊說台積電好貴買不起,聯發科好貴買不起,大立光一張股票就要幾百萬買不起,我都會耐心地請對方去買零股,如果你真的覺得這是一支好股票的話。但是常常在我解說了一堆之後,對方終於聽懂零股的作用時,我最常聽到的就是,一張股票可以賺幾萬元,我買零股才賺不到一千元,好少哦。
我通常就不會繼續再說下去了,因為前面說的都是白搭,後面在解釋下去也只會被對方當廢話。
很多人上班的態度都是在那邊「領多少錢做多少事」,偏偏買股票就喜歡當作大樂透,以為這個是以一賠十的高賠率賭博?當然不是賭博啊,態度正確的買股票行為當然不是賭博,買股票也是「投入多少本金領多少錢」的事啊!然而正因為他們是這樣的態度,他們總喜歡聽把撲一個月能賺5萬元的故事,卻對嘿咪一個月只能賺1萬嗤之以鼻,而這樣的態度會讓自己對高利趨之若鶩,反而更喜歡把股市當作賭場,以為一個月要賺5萬才是達到標準,而不審視自身的條件與能力,為了賺到5萬元的「標準」,忍不住就押身家,冒著高風險去跟股市大戶們對抗,你有試算過自己的行為勝率是幾%嗎?
最可怕的大概就是超級新手了,我最怕新手只截取隻言片語就斷章取義,或者只聽自己想聽的,卻忘了風險的可怕,專聽那些在股市大賺的故事,卻不知道人家本金雄厚,輸了也只是賠掉總家產的1%,隨時可以東山再起,而看了那些故事等自己跳下去了,輸到傷筋敗骨,從此一蹶不振,才後悔為什麼要到股市去走一遭。
行文至此,總結一句,新手投資報酬的誤區,應看『報酬率』,而不是只看『報酬金額』,針對自己的條件去設合理的報酬率,才是投資之道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