跳到主要內容

發表文章

目前顯示的是 1月, 2010的文章

考試遇地震,大考中心:擅離座位算違規

考試遇地震 大考中心:擅離座位算違規   大考中心的人員要不是草菅人命的索命魔王,就是我國臺灣的防災教育做得太爛,才會連這些大考中心「專業人士」,都不知道地震來了該怎麼辦!   新聞裡面提到這段:「大型考試遇到地震怎麼辦?大學入學考試中心主任簡茂發今天表示,考生第一時間『先不要動』,絕對不能貿然衝出教室,要等候監考人員指示,否則將被視為違規。」絕對不能貿然衝出教室是正確的,但是怎麼會是「先不要動」呢?大家都知道臺灣近來地震頻繁,尤其花蓮外海區域,動輒6級以上地震,震到連臺灣人一遇到地震,不必儀器,光憑著感覺都能正確說出剛剛遇到的地震是幾級;921大地震是多麼無比憾事的國難日,當時就是發生在凌晨時間,眾人都在建築物裡面,才會有那麼多令人不忍目睹的新聞畫面出現。   而我們的大考中心說什麼?說遇到地震的第一時間,居然說「先不要動」?根本是在草菅人命!一群只會為自己的行政效益、工作是否能夠順利完成的「訓練有素的專家」!這些專家正是受太多「專業」訓練,才會心中只想著專業的部分,而忽略了人文有關的因素去考量。正所謂職業病,職業病是怎麼產生的,就是長期與工作為伍,導致生活上的細節,很容易就用工作相關的思路去著手,大考中心就是這種情況,地震來了,第一時間就是「先不要動」,為了什麼?因為他們的使命就是兼顧考生權益與絕對公平,萬一發生了考場混亂,有人趁亂作弊,或者偷瞄他人考卷,或者撿錯考卷,或者出外討論答案等等,有太多無法控制的情況了。這時候如果地震來了要考生「先逃跑」,第一發生推擠效應,第二無法阻絕的作弊怎麼辦,這又是大考中心「該負責」的嗎?這就是「專業」的思考模式!   現在換成「人文」方面的思考模式,這個思考模式只有一個重點,那就是「考試重要,還是人命重要」?正所謂兩權相害取其輕,學生考試權益固然重要,但是人民的生存權就不重要了嗎?   因此,這個大考中心說「先不要動」,就實在讓人傻眼。其實這並不是完全沒解決方案的,只是搞不好是新聞漏報了,或者大考中心「漏說」了。像這種情況既然大考中心說要等候監考人員的「指示」,那麼這個監考人員的裁量基準為何,就應該要公告出來,要有一個公信標準,並且在考場準備時間跟考生宣達。「完全不要動」的判斷是很要不得的,經過10年了的921大地震仍讓人餘悸猶存,萬一今年有考生剛好是921地震的生還者,受不了控制亂跑怎麼辦?因此地震來了,第一時間不是「先不要

特種部隊:眼鏡蛇的崛起

劇情詭異、 沒啥內容、 演技生硬, 是這電影的代表評語。 唯一值得讚賞的, 是無比絕倫的聲光娛樂效果, 真可謂是「未來軍事科技大賞」的電影, 光憑這點,就能算是稱職的動作片了, 是部不小心在電視上轉到時,忍不住會多停留幾眼的片子。 電影簡介

姊姊的守護者-想飆淚的人最佳選擇

  這是一片可以買來珍藏的DVD好片,每當夜深人靜,對於人生問題遇到困境,想大哭一場時,本片就是飆淚的最佳選擇!   眾星雲集的好片,本來就讓人期待,劇本又是榮登暢銷書的暢銷作品,本片集所有目光於一身。相較於書本詳細的深沉面,電影省略了很多(算是光明版的「姊姊的守護者」),但是並沒有把電影該有的流暢度以及節奏給打壞,用了導演自己的眼光去描寫這段故事所想要表達的。畢竟導演想拍的是一個家裡有重症患者的故事情節,而不是「對抗病魔」的續集電影,是吧。   「姊姊的守護者」讓人鼻酸,卻也富含哲學意味,這守護者究竟是永不放棄的母親,還是早熟的妹妹;而她們最後守護的是姊姊的生命,還是生命最後的尊嚴,這裡面電影雖然沒特別描述,但是對於電影看多的人或者人生閱歷豐富的人,這類的劇情早就能夠從一個演技、一個表情,自行舉一反三了。比如說母親的永不放棄,從電影短短的幾十分鐘是看不出來這個精神的,但是從他人的眼光,以及母親的姊姊對母親講說,你為了一個女兒,而放棄了全世界云云,就可以了解到,這位母親為了小孩子的生命,做出了多麼大又不可思議的犧牲。   因此,從裡面可以感受到導演想要表達的是一個「守護者」的故事,而不是敘事性地講述一個他人的人生,所以對於承受太多反面情緒的觀眾,用了不少感性手法去柔和這麼多的情緒壓力,如泰勒與凱特在醫院的胡搞,海邊的故事,結局部分蒙大納州的旅行,都柔化了我們必須強烈關注「凱特即死」的劇情效果。我認為電影的教化作用雖大,但不能脫離娛樂,否則便失去了電影寓教於樂的功能,只能是說書工具了,這一點,讓我特別欣賞這位導演用不同手法來演繹本片,別有一番意蘊。 兩個大光頭居然上床了!這畫面真夠突出...... 兩夫妻為了凱特的意願,爭吵了起來,可怕的是兩方都沒有錯 小朋友為了這個畫面受到強烈的驚嚇...... 結局部分,是凱特安慰母親的畫面,最終最後,這位母親都是姊姊永遠的「守護者」(keeper)!

旺福樂團-超熱鬧樂團

本來還以為是新的樂團,愛上了裡面熱鬧元素的這張「旺福愛你」專輯後,樂不可支也! 查詢之後才發現,旺福樂團很久了呢! 旺福維基百科 最喜歡有著台語諧音的《夏夕夏景》,每個人都曾有過「夏夕夏景」哪! 《愛有什麼不好》的MV超熱鬧,看了讓人心暖花開。 無厘頭的《印倫情人》堪稱一絕,不讓英倫情人專美於前哦~ Won Fu旺福-夏夕夏景MV 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SI3CU-MjJ6Y Won Fu旺福-愛有什麼不好MV 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mFWqoYQZ85g Won Fu旺福-印倫情人MV http://www.youtube.com/watch?v=xY7z6RCO0w0

少女大盜-The Maiden Heist

三名老將演員演出的喜劇,劇情還蠻老梗的,很容易猜中下一步的劇情,不過笑點還不錯。 我覺得鋪陳了這麼久的點,就是要營造出最後面Roger看到老婆的模樣,就像「孤獨的少女」那個情景,那是最棒的笑點了。 結局稍微有點人生哲學韻味,說穿了,人生嘛,有時候一些執著,不過也就是轉念之間,一笑置之也就行了。

2012

這幾張海報,哪一張的災難最讓你「動心」?   看完本片,會發現,為什麼之前一堆新聞要炒作「2012世界末日」的話題,因為這部電影太成功了!把人心的描述跟寫實的災難特效融合在一起,尤其是政府知情不報的劇情,更深深打動觀眾的心,以至於讓人看完本片不禁想問一句:「2012會不會有世界末日,而政府刻意隱瞞?」   本片的災難動畫特效好到,就算未來不小心在第四台轉到了,也可能會停留在該台看看,那「歷史性」的畫面! 這個方舟場景不知道耗資多少,真是華麗呀! 這個男角色真是風趣又迷人,讓人很難不注意到他 而這個金髮正妹則是另類代表:趨炎附勢卻又弱小無力 大海嘯來臨之前,無助的「主角災民」 電影簡介

台灣愈是國際發光,馬英九的民調愈低

  其實就我的觀點而言,馬英九做的事情並沒有錯,只是方向太大太廣,與一般的政客只追求短期效益的作風大相逕庭,因此看不到效益的民眾(看不到就算了,甚至不少基層民眾被削掉一堆既得利益),自然無法信任馬政府。更何況馬英九的作風實在太過耿直,因此在其「終極統一」的思想下,不免有許多人為此憂心。再加上近期除了經濟問題外,八八水災、美國牛肉、國光疫苗等等的事件,這樣的民調要好,還真是太陽從西邊出來了!(搞不好2012真的會出來XD)   因此,這樣的環境讓台灣成了一個有趣的現象,也就是國際因為兩岸軟化,享受不少和平紅利,再加上因為這個軟化讓馬政府能夠積極推動官方、企業與民間外交,形成國際對於台灣有不少的正面印象,讓台灣浮現國際社會,不再維持以往自我封閉或者怪罪中共阻擋台灣外交的風格。   只是台灣人的組成是一個很多元的社會,再加上貧富差距愈大,雙方認知差距也愈大。現在民調說話了,這樣的認知,跟國際社會的認知有不小的差距,跟南韓的李明博實在很像。畢竟,看得遠不遠,跟有沒有飯吃,是根本上的兩回事,如果這個政府只能看得遠,那麼就別怪沒飯吃的人民舉旗革命了。    正面: 台灣馳援海地 時代雜誌專文肯定 大陸人消費升級 台灣連鎖業大利多 開創兩岸互利雙贏 遠景基金會ECFA專書熱賣2刷 負面: 遠見民調:馬英九滿意度、信任度直直落 TVBS民調:馬英九滿意度是蔡英文的一半

小小彬訴苦:「我好累」之事件有感

  新聞報導有一些所謂的社福專家、民眾,認為小小彬是一個很辛苦的小朋友,每天超時工作,還擔心對他的未來成長不好,有所謂的「小大人」、「演技逐漸匠氣」,這些關心原本不是不好,只是甚至有人投書到媒體,弄得現在媒體每天報導小小彬,還為了新聞效果,逼問小小彬一些問題,每次聽那些問題,根本是有意導引,好製造新聞效果的問法,讓我真的不禁想問,到底是「為你好,還是為我好?」   我連續三天都看到小小彬的這種報導,要是我是小小彬,我也會很累。靠!小小彬的生活不是普通人的生活,平常那麼小的小朋友有機會過這種生活嗎?更何況現在電腦時代產生多少的宅男腐女,連交際都不會,做什麼事情都自我中心主義,難道小小彬他也要跟著變成這種人,才算是正常嗎?讓我訝異的是,小小彬本來看起來都是很乖巧的小朋友,經過這幾天的新聞下來,彷彿看到小小彬的叛逆期提早發作,他原本的乖巧成熟好像是張面具,給這些所謂愛護小朋友的人士一寵,就跟脫了面具一樣,本性變成一個很叛逆、忤逆大人的小朋友似的,這樣讓我看了才是真正不捨!   這些專家,到底為什麼會變成專家?是因為書讀太多了,還是認為他的專業意見才是正確的?如果他的意見才是正確的,書中的意見才是正確的,每個人都過一樣的生活,都用同樣的一個成長模式,那到底是在教育小孩,還是在養動物?原本每個人的成長環境就不一樣,怎麼可以持一而論?貧困家庭容易出孝子,是因為這孝子原本就想當孝子的嗎?不一定吧,當然是環境逼得他不得不早熟;富裕人家出敗家子的機率高,是因為這敗家子從小就立志想當敗家子的嗎?當然不是,那是因為備受呵護的環境讓敗家子不知道如何生活,成為一個生活白痴,才這麼樣地成為敗家子的。話又說回來,貧困家庭就一定會出孝子嗎?富裕家庭就一定會出敗家子嗎?怎能用理論跟模式論定呢?   現在小小彬成為一個小演員,他的生活原本多采多姿,他或許未來會成為演員,或許會成為主持人,或許會成為第二個小彬彬(小小彬的父親),但誰知道呢?那些專家、社福人士,怎能因此就論定小小彬這樣是辛苦的,是虐童的,是不好的?搞不好原本小小彬覺得這是一件快樂的事情,他願意接受這樣的事情,但是因為社會太多雜音,讓小小彬以為,原來他的工作是超時的、不好的、辛苦的,從正面地接受眾人的鼓勵生活中,演變成小小彬內心出現了雜音,負面的想法湧現,那麼以小小彬的年紀,他還有辦法去判斷,他原本的生活到是好的,還是壞的嗎?   從那個T

不能沒有你─果然有戴立忍風格的作品

  原本是要當作壓軸,把所有的電影看完再來看本片,因為它是《白色巨塔》裡的「邱慶成」──戴立忍所執導的戲,我的心就一直掛念在此。不過就在看完《2分20秒》之後,想看國片的念頭忽然浮現,《不能沒有你》成了我晚飯之後的最佳飯後點心。   其實看完之後的體會,我大致上都能了解,真的要寫出什麼,卻也怎麼也說不出。但是看完戴導的感想之後,我才終於了解,那平常微微地、綿綿地常在我心中環繞的東西,自從921大地震之後,看到政府後續處理行政效率的緩慢,我正視到我們台灣層出不窮的社會問題,以及官僚體系龐大而無彈性的「依法行政」問題,我們台灣正是這樣的一個社會,一個民主卻不彈性,面對民眾的要求,很聰明地以「歷史經驗」去解決──撐久了,社會就會忘記了。之後的八掌溪事件,到最近的八八水災事件,每次只要有這種新聞,內心就一陣絞痛,也讓人更了解,知識份子、學者所能解決的事情實在太少,他們無法為低下階層的人們著想,他們從來沒有這種社會經驗,所以無法從低下階層的立場去想事情,導致民間疾苦,而上位者渾然不知(老實說吧,搞不好上位者還在埋怨底下的人民為什麼都不了解他們的苦心)。每次有這種社會新聞出現,我就會更感謝我的生活、生命、環境等等是這麼地美好,我也更苦於自己無力為這種社會問題盡一份心力,而心煩意亂。恰巧,戴導的一席話,明確地說出我的感受:   戴立忍說,拍這部片不是要讓大家去同情這對父女的處境,直到最近,類似的新聞事件仍比比皆是,我希望這部電影一方面能夠喚起社會大眾的同理心,他們的生活簡樸平凡,卻仍有小人物的堅持與自尊,為了自己的生活努力奮鬥,另一方面,也希望在這個經濟崩解的時代中,能夠帶給人堅持下去的力量與勇氣。   關於站在低下階層的立場來想這件事,看了很多自以為是的網路評論之後,更能了解,有些事情,不是不合邏輯,而是他們完全沒經歷過、感覺過這樣的生活,他們是無法想像的。 http://bbs.atmovies.com.tw/bbs/bbs.cfm?action=view&c=102&s=69810&sa=fntw59710062 居然有戴立忍的劇照,還穿「吊嘎」,哈哈! 幸好最後的結局,有帶給觀眾一絲希望 裡面的阿財哥最挺主角,甚至有網友特別細心,寫了一段描述: 有個場景很有意思 也可能有好多解釋 事件發生後 阿財哥走在馬路上 一個灑水車經過.. 馬路的車輛南來北往

2分20秒-賺人熱淚的勵志好戲

  這是一部一開始你就已經知道結局的電影,剛剛好,這部電影要告訴你的,並不是結局,而是過程的重要性!   雖然這部電影的廣告方式是以「 他六歲;天生無腳,卻勇奪2008年殘運游泳金牌 」、「 一個充滿愛與勇氣的故事,今年最感動人心的故事! 」來當招牌,但事實上,六歲無腳的小朋友只能算是意境中的主角,因為缺乏台詞,電影中的表現也顯得羞澀,我想這是導演只好讓這位陳亮達小朋友成為意境中角色的原因。整部片的啟蒙聽說是以陳亮達小泳將的故事發端,也因此這部片的整個溫馨勵志片段,在陳亮達小朋友出場過後,整個大量浮現,由於前面劇面醞釀已久,所以一到後面,只要溫馨畫面一出現,整個事件的聯想會引起連鎖反應,超級賺人熱淚。   父子之間的對抗是經典橋段,也道盡為人父母的辛酸。高中時期的生活,莫過於此。本片寫實的劇情讓我有4顆星的評價,不過由於不夠商業化(喜劇元素太少),也因為台灣本土電視劇把本片的劇情橋段給寫濫了,所以想引發像《海角七號》的效應,恐怕還需要一番努力。 P.S.男主角真的太像張孝全了,要不是眉清目秀看不到一點年紀滄桑,真的會誤認! 電影簡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