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

艋舺的英文唸起來還真有氣勢XD
艋舺裡面最重要的台詞就是這句:「我混的不是黑道,是友情,是義氣!」也正是串起本片最重要的元素。乍看之下會以為這部長達兩小時的電影裡面,只是打打殺殺,但是劇情交代還算清楚的情況下,用了大量的友情元素,來寫出他們面對江湖道義,以及地方利益的未來時,所面臨的衝突以及取捨,是一部頗為寫實的國片佳作。
這部作品若要挑出缺點,倒也不是沒有,其一就是故事想要明顯區分「本省掛」與「外省掛」,所謂的「外省掛」就是那些「講國語」的(笑),但是「本省掛」的演員裡面,除了馬如龍等老一輩的演員外,年經演員經常是國台語交叉使用,但講的還是國語居多,除了三字經外(跌倒)。第二點,本片在宣傳期間號稱是介紹艋舺的歷史歲月,但是艋舺的歷史痕跡交代是有交代,不過想要像《不能沒有你》、《波麗士大人》一樣作為城市行銷的利器,卻是心有餘而力不足,畢竟艋舺作為一部描寫黑道歲月的電影,想要一直停留在某區域做重點景點行銷,風格是大相逕庭的,也因此,看了本片的人,就會了解為什麼當初有里長跳出來否認《艋舺》是艋舺特色的代表了。劇中我連龍山寺的全景圖都看不到邊^^"
不過要說因為《艋舺》是黑道描述片,就否認《艋舺》還蠻可惜的,就像《三國演義》還不是打打殺殺,但正是因為文人謀略、武人武勇的傳奇,以及兄弟情、友情等元素,《三國演義》才能成為三國的代名詞,我想《艋舺》也不會只是黑道片,而是值得了解的台灣舊時代文化的一環。
當然,艋舺的票房不錯,除了大力宣傳以及卡司吸引人外,重點還是劇情設定合理,場景分鏡也十分合宜,除了打打殺殺外,還加了一些懸疑元素,比如說知道和尚(小天飾)會有驚人之舉,但由於劇情前面殺Geta老大的鋪陳是四個外人,還在想說導演應該不會讓和尚下這重手,想不到是故佈疑陣,最後還是由和尚幹掉自己的老大,真的是......。
另外,在電影院看《艋舺》真的要特別注意被「聲音」嚇到,電影大概開了三次槍,我三次都被槍聲嚇到^^"
故事中大量用友情這個元素串起黑道的意義,讓人想起國高中時代的我們,總是一群人聚在一起,有種雄霸天下的豪情壯志。
逞兇鬥狠的模樣
看了這張劇照,才真正覺得那場混仗,臨時演員真不是普通的多!也是這段故事讓人了解到艋舺曾經有過這樣的歷史歲月,以及黑道最初存在的意義(有點類似民兵保安)。
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