全文由《遠見雜誌》提供,連結於網路內容由《moneydj》提供
個人認為,是商機,但也是危機......
僅節錄本段如下:
@拯救西岸地層下陷,台灣政府不能再睡覺
眼看暖化與海水上升衝擊全世界,對荷蘭人調適策略頗有研究的台大土木系教授李鴻源說,「台灣從過去到現在,治水方向一直搞錯,針對暖化更沒有對策。」
也是聯合國水文教育機構(UNESCO-IHE)客座教授的他,幾年前還牽線要促成位在荷蘭的UNESCO與台灣合作,結果沒能促成。他認為台灣不能再用治水來看氣候變遷這檔事,也不能單純小看節能減碳,這樣的格局都太小。
他進一步指出,水利署、環保署層級還是太低,氣候變遷、全球暖化應升高到行政院層級,甚至總統親自督軍,否則不可能成功。「國際上遊戲規則都已改變,台灣還在睡覺?」李鴻源激動地說。
李鴻源呼籲,台灣要儘早提出調適策略。例如常年淹水的地層下陷沿海地區嘉義東石一帶,當地居民倚賴養殖業為生,「一年產值約40億元。但水利署在這邊每年投250億元來治水,」李鴻源說。其實要讓地層不下陷,拿錢給養殖業者,叫他們不要再抽地下水即可止住,只要花40億元。
接著由政府把魚塭租下,改造成人工濕地兼滯洪池,東石、布袋、義竹三個鄉的面積有265平方公里。
在把其中50平方公里拿來做滯洪池,上面種滿荷花、蓮花、筊白筍等,許多種的水生植物,候鳥會飛來棲息。
「這地方不再是風頭水尾(台語、意為環境惡劣之處),反而會變成全台灣最漂亮的地方。這樣不是很好嗎?」他說。
如果再進一步把地勢填高、營造新市鎮,漁民往後就靠觀光、休閒旅遊的收入來生活,不必受風吹雨打之苦從事養殖業,當地也不再是每天淹水,這就是一種調適的方法。
「但很可惜,政府不支持,跨部門協調不易,就成了現在水照淹,地照陷的結果,」曾努力推動這個方案的李鴻源無奈地說。
針對台灣的調適政策,經建會副主委黃萬翔談到,經建會已著手進行全國性的評估報告,由各部會提出因氣候變遷會帶來的衝擊,後訂出調適對策,以防台灣受暖化嚴重影響。
調適是未來全人類都要面對的功課,誰先發展因應技術,就能掌握到未來商機。例如荷蘭人過去輸出治水技術,未來就會輸出如何與水共生的技術,漂浮屋興建技術就是典型例子,已從荷蘭紅到亞洲的日本、中東一帶。
台灣其實也能提供華人地區調適的模範,還能成為外商進入中國大陸的一個先行試點,這個機會不要再流失了。
政府低碳政策,企業節能減碳經驗,甚至個人發展的低碳生活模式,都可發展成新的商業模式,輸出國外,成為華人世界的低碳王國。
留言